現在有很多種「用3D來幫2D動畫做背景」的方法~
可以是手繪texture
可以是調整模型normal
(關於改normal來做2D感,會長有專門寫文章講:用3D製作2D吉卜力風格樹)
或者是把3D當底稿,直接在render圖上paint over
但今天,會長我想講的是。。。
在這篇文章裡,會長將分別用3個小例子,跟大家分享
怎樣透過ae後製,把3D render圖變成動畫風格背景!
我首先把3個小例子的結果放出來
隨後我再分享當中的流程細節~
第一組例子,是為了寫文章而製作的效果測試(仿日式動畫ed畫面)
第二組例子,來自一次學校功課
第三組例子,來自會長FYP(畢業製作)的其中一個小測試
在開始之前,先介紹此次會長使用的工具:
注意,這次的合成過程,除了ae自帶的效果外,有使用到額外的Plugin(插件)
會使用到的Plugin是:BorisFX的Sapphire (貴貴的~)
我們會大量用到裡面其中一個效果,就是「S_CartoonPaint」
在原版ae中
也自帶有相似的effect,就是在stylized欄目下的「Cartoon」
雖說可調整的參數較少,但也能達到類似效果,大家可以嘗試看看
為了讓大家知道「S_CartoonPaint」這個effect是在做什麼
我在BlendSwap拿了一個盆栽model來做效果測試,也就是第一組測試
左邊是3D render出來的,充滿3D的感覺
而右邊則是使用「S_CartoonPaint」進行改造後的成品
混合了幾層不同參數CartoonPaint之後,就會讓圖像「越來越不像3D render」
然後透過風格化的「類似2D筆觸」的細節,則會讓觀眾覺得「越來越像2D手繪」
一用下去,會馬上得到一個預設的效果
然後我們點下「Load Preset」,就會新彈出一個視窗
現在大部分插件都有個好處,就是會有一系列的「預設集(presets)」
Sapphire也是,幾乎每個effect都帶有幾個已經調好的效果
選好想要的效果,點下面的「Load」就可以應用到ae的effect裡
最後加上一些在2d動畫裡常出現的後製效果(例如glow)
就更像是2D動畫裡出現的東西啦!
順帶一提,背景圖是一張pexel的照片
也是用類似的手法,用幾層的CartoonPaint,為原來的照片增添了一些「畫感」
上面這個例子,屬於比較簡單的場景
如果遇上複雜的場景,切記不要「整個畫面一起下effect」
這會讓畫面顯得廉價
我們需要做的是
就像以下的第二組例子 :
這例子來自學校的一次「技術研究」的功課
一段「配上休閒音樂的」靜態場景
讓我們來看看,會長是怎樣改造以下的各個物件吧
有別於石頭、土牆、等物件,草地有較固定的細節形狀
每個細節的scale很小且密密麻麻,屬於CartoonPaint不好處理的屬性,於是加了其他effect
所以這是Cartoon Paint + Vector Blur共同的成果
由於在分鏡階段就確定了光源
在3D製作背景時,就可以先在大概的位置打一盞燈,另外輸出一層燈光
(所以最好在想分鏡時,就考慮好燈光、風向等場景元素)
構圖裡,小石頭的後面的瀑布水氣亮度偏高,前後景的對比較大,前景輪廓將會格外突出
但偏偏小石頭的輪廓很有3D感,甚至可以看出輪廓的點與線
所以想嘗試用CartoonPaint,來改變原有的「充滿3D感」的輪廓
火是用 particular + roughen edge + fill 的產物
而下方的石頭木頭則是3D背景,也是用CartoonPaint來增添筆觸感
比起100%全依賴單一次的調整
會長更喜歡分開幾層各有不同的effect layer
目的就是:
如果只用一個layer的話,會沒那麼容易「騙過眼睛」
因為眼睛多多少少會察覺到當中的模式
一旦察覺到一個重複的模式,就會產生廉價感
但如果多疊幾層不同的模式,就可以「增加複雜性」
令眼睛無法馬上察覺到重複模式,務求最大程度消除可能產生的廉價感
從第三組例子的ao圖看出,畫面大部分元素都是材質
配合多層混合的CartoonPaint調整,營造出能融入2D動畫裡的「畫感」
大家如果有嘗試過,會發現這方法其實也挺難用好
很容易會把畫面給「搞爛」
因為CartoonPaint的作用歸根究底,只是「改變原來的畫面」
而且我們並不保證每次都能改成我們想要的畫面。。。
如果需要讓畫面接近我們的目標:動畫風格
就最好在「用CartoonPaint讓畫面脫離3D感」的同時
再加上「會讓人覺得像是2D動畫」的元素
上面兩張都經過CartoonPaint處理,分別是:
左圖沒有加特別的後製元素
右圖則是按照2D動畫的邏輯,加了燈光、Glow、還有Particular做的小塵埃
以下會長將介紹幾個,2D動畫裡常用的元素:
(注意:因應情境斟酌添加,不要強行把效果用在不合適的地方)
從畫面外射入的線狀光束
簡單版本可以用Fractal Noise配合distort裡的pin來完成
針對畫面亮處,添加發光
在環境暗的時候效果尤為突出
大家都愛用lens flare
不過盡量挑選「有明顯形狀」的flare,才比較不會跳脫成真人vfx
通常蘊藏在大塊的入射光裡面,作為一種不會太搶眼的細節
雖說現在3D技術越來越成熟
日本動畫工業也的確有「用照片改」、「用後製調」的背景做法
可是依然無法取代手繪的地位
一般情況下,能有手繪背景,依舊是最舒服的情況
但如果成本不允許「全手繪」。。。
那麼稍微用些3D和後製的手段,來取得「可用」的結果,也不失為一種辦法
尤其是一些不太重點的鏡頭,或者是預定會後製模糊的地方,用後製來做就最合適了 XD